电商世界   RSS订阅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电商世界 > 热点 >

走进博物馆了解一座城

时间:2024-05-17 11:39:55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5131

走进博物馆 了解一座城

太原市博物馆“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吸引市民前来参观。记者韩乐摄

大同市博物馆“魏都平城”展厅的琅琊王司马金龙墓釉陶俑阵。记者李强摄

晋城市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极大提升了参观体验。张利峰摄

游客体验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展示的陶寺古观象台。记者张志刚摄

编者按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凝结历史记忆,铭记辉煌历程;博物馆是城市的靓丽名片,可见其精神气质,可触其根脉延绵;博物馆更是城市的精神家园,激发文化共鸣,孕育奋进力量。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近年来,我省对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现实意义越来越重视,并通过推动博物馆建设,不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此前,我省已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全面支持太原、大同、晋城、临汾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这些城市,去探寻“馆城”融合共生的生动画面。

浓缩“锦绣太原” 留住城市记忆

太原有着5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自古就被誉为“锦绣太原”。如今,太原市正倾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通过领略历史之韵、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魂,知晓一座城的古往今来。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出土于清徐都沟遗址的土鼓,作为最原始的乐器之一,体现了远古时期的礼仪文化和祭祀文化……”初夏的汾河岸畔,静谧怡然,5月10日,走进太原市博物馆的“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展厅,讲解员陈丽荣正在介绍展品。“‘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于2021年开展,围绕‘用考古与艺术讲述一座城’,串联太原古历史,分5个部分展示太原历史文化发展的面貌。”太原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侯艳芳说道。

“我们第一站选择参观太原市博物馆。”郝文梅是天津人,去年退休后和爱人开启“自驾游”。“人们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我们先来博物馆感受一下古都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正式开启太原之旅。”聊起之后的旅程,郝文梅充满期待。

古柏苍松,鱼沼飞梁。5月13日,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的晋祠博物馆,绿荫葱郁、游人如织。“晋祠为晋水发源处,是晋国宗祠,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伴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这座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穿越千年,逐渐清晰起来。

袁之悦是太原本地人,此次专程陪同外地老师前来参观。“看了圣母殿前始建于北宋的8根木雕盘龙柱,栩栩如生,感受了树龄三千多年的周柏,至今仍茂盛葱郁,古人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希望更多人来此探源三晋文化。”袁之悦的老师感慨道。

近年来,太原市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构建起包括41座备案博物馆和60座类博物馆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坐落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南肖墙关帝庙太原城市记忆馆是太原市首批类博物馆之一。

行至柳北巷口,南行不远就是南肖墙关帝庙太原城市记忆馆,这座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的博物馆闹中取静,坐落在老城商业街区。“这是友谊大厦,这是尖草坪立交桥……”在一组名为“城市风貌”的老照片前,64岁的太原市民李光明和爱人驻足良久。“看着这些老照片,我有些激动,时光穿梭,这个博物馆勾起很多回忆。”

2022年太原城市记忆馆于南肖墙关帝庙开馆,通过5个主题展区集中展示老物件、老照片,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市民的生活变化,以及在漫漫岁月长河里,太原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南肖墙关帝庙太原城市记忆馆上千件展品全部来自市民的无偿捐赠,是太原市文物局与民间力量共建‘群众身边的博物馆’战略的第一个试点。”太原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陈雅彬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太原市已有各类博物馆101座,实现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日前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北齐壁画博物馆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陆续开放,千年古城太原掀起“到博物馆去”的热潮。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大同文旅活力勃发

在大同,一座“新城”——“博物馆之城”正在拔节生长:恢宏大气的大同市博物馆人流如织,早已成为城市新地标;古城内多个主题博物馆串联成群,从不同侧面讲述大同的文脉悠长;各县区内,“小而美”的博物馆星罗棋布,为城市添彩……大同,正在逐渐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历史上,作为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的大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熔炉”。走进大同市博物馆,脚下仿佛是穿梭的时空隧道,平城明堂遗址出土的瓦当,记录着北魏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以漆为媒,1500多年朱颜未改的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见证着胡风汉韵的交融;“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诉说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龙首鱼尾、遍饰鳞纹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屋顶鸱吻彰显了辽金豪迈……从沧桑代地、丝路要驿,再到辽金西京、明清重镇,伴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一件件展品串联起一座城市的故事,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游客面前徐徐铺开。“文物的种类和质量都让人惊喜,陈展方式和灯光设计也很新颖,远超预期。”专程从浙江宁波赶来的“博物馆控”齐湘雨直呼“值得”。

自2021年开始建设“博物馆之城”以来,大同市立足地域历史文化,深挖文物资源价值,形成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主馆核心引领,梁思成纪念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等9座分馆串联成群、互为补充的“1+9”总分馆模式。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29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座,非国有博物馆13座,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65万人次。”大同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科科长李卉宾表示,大同市已逐步形成覆盖城乡、主体多样、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走出了一条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子。

漫步大同古城,众多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星罗棋布,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塞北云中的文韵悠长。从县楼街出发,街之北,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让经过时光磨洗的敲打錾刻咫尺可感;街之南,大同红色记忆馆,让人重回那个烽火狼烟、气壮山河的战斗年代;行至清远街,在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中,绚丽多姿的西京风华得以重现;马王庙街处,书法家张霭堂故居纪念馆,一笔一画中均透露着古拙厚重、雄强刚健。

编制《大同市中心区域博物馆布局规划》、举办大同·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出台《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近年来,大同市实施多项举措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按下“加速键”。

此外,县级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依托剪纸、长城等文化资源,广灵剪纸博物馆、大同长城博物馆等县级博物馆相继落成。非国有博物馆方面,大同味醋文化博物馆和大同市广盛原中药文化博物馆已完成设立备案工作。

到“十四五”末期,大同市将力争实现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博物馆数量超过50家,形成类型齐全、多元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同时,依托古城打造“博物馆之城”,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优势,丰富古城旅游业态,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打造“百馆矩阵” 讲好晋城故事

晋城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53家博物馆开放运行,持续提升品质;高都民俗陈列馆、王莽岭地质博物馆、赤叶河歌剧展览馆……47家博物馆加快培育,到今年年底全部建成。眼下的晋城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如火如荼,即将打造形成由100家地域特色博物馆组成的“百馆矩阵”,更加全面地展现这座城市的魅力。

太行巍巍横亘,洎水湍湍纵流。壮美山河孕育出了一个传奇晋城。神农播谷、舜耕历山、孔子回车、长平之战……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在这里留下深深印记;举世无双的二十八星宿雕塑、元代姬氏民居,存世最早的古戏台、最丰富完整的明清古堡群落,占全国总数1/3以上的宋金古建、排名全国第四的“国保”数量……遍地珍贵遗存映耀灿烂华夏文明;“九头十八匠”的冶炼技艺,三大名绸之一的潞绸织造,“山西三宝”之一的珐华工艺……100多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文明初起、长平之战、盛世华章、宋金韵致、明清繁盛……适逢周末,晋城博物馆9大展厅里到处人头攒动。“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博物馆整体升级,不仅增加了展品内容、创新了展陈方式,更以此为依托开展各类丰富活动,极大提升了参观体验。”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建军说,“在持续提升固有博物馆品质的同时,我们全力推动地域特色博物馆建设,全方位激活地域特色文化与历史底蕴,不断提升晋城历史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立足古建古堡、煤铁之乡、神话之源、红色烽火、耕读传家、手工技艺、中医药材、独特景观8大特色,建设以晋城博物馆为龙头,县级博物馆为主体,以乡村文化记忆展馆、社区博物馆、景区展览馆、非遗展馆及个人收藏博物馆等为基础支撑的“百馆矩阵”。晋城市思路明确,聚力建设“博物馆之城”。

2022年,该市编制完成《晋城市地域特色博物馆发展规划》,并完成11家地域特色类博物馆扶持培育建设。去年,对第二批进行全面实地调研评估,完成42家扶持建设。今年,第三批47家培育任务已全面推开。围绕“博物馆+古建文化”,晋城市相继建成大阳古镇万里茶道博物馆、泽商王泰来文化展馆、高平市长平之战纪念馆等6家古建古堡主题类博物馆;围绕“博物馆+乡土文化”,建成秦庄乡村文化记忆展馆、阳城县民俗文化博物馆、沁河民俗文化博物馆等9家乡村记忆主题类博物馆;围绕“博物馆+非遗文化”,建成晋城铁器博物馆、潞绸博物馆、阳城琉璃博物馆等16家非遗主题博物馆;围绕“博物馆+红色文化”,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纵队整军旧址红色展馆、晋城红色三杰馆、太岳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23家红色主题博物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建成开放,盘活了晋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阐释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鲜活阵地。

“目前,我们正以‘乡土中国、民居晋城’为主题,充分挖掘辖区内文物资源,加快推进地域特色博物馆向县城、乡村覆盖,形成规模集群效应和城市品牌效应,全方位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博物馆之城’。”张建军告诉记者,一方面,将大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另一方面,加强规范化运行管理,健全完善绩效指标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教育传播功能,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确保建成一个发挥一个的作用。

铺陈十万年文明史 描绘临汾发展画卷

初夏,临汾城风景如画。坐落于汾河西岸的临汾市博物馆,以“日月相抱”为造型,尽显恢宏优雅。

临汾市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最初中国”展厅入口处,一个彩绘龙纹的陶盘引人驻足。“这是陶寺遗址早期王级大墓中出土的4件彩绘龙盘之一。陶寺时期龙的形象与现代人理解的龙的形象最为接近。”讲解员张晓征说。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可以确认进入早期文明社会最早的实证。张晓征介绍,距今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是中国早期文明探源和国家起源的关键支点性遗址,诠释了本初“中国”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专家们考古发掘证实,陶寺出现了黄河中游地区最早的宫城。大墓出土近百件随葬品,包括鼍鼓、石磬、玉石钺、彩绘龙纹的大型陶盘。在陶寺遗址发现古观象台,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陶寺城址的年代、位置、规模、等级都与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较为吻合。

在展厅内,巨大的电子沙盘模型集中展现了陶寺遗址的风貌,城墙、宫殿、贵族区、平民区、手工业区、观象台等一目了然。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说:“我们运用场馆的色彩、色调,力求让文物有温度;创新展陈方式,借助前沿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讲座、研学、流动展览进社区等社教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博物馆在做好保护文物的同时,以别出心裁的展陈方式和VR等先进科技手段,让文物和文化瑰宝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用“国宝”证实文明。临汾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临汾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5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1件。基本陈列“表里山河”分“远古足迹”“最初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4个展厅,从远古到明清,将一脉相承的10万年华夏文明铺展开来。

10万年前丁村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复原、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复制品、石片、石球、三棱大尖状器……“远古足迹”展厅通过对丁村遗址、柿子滩遗址、枣园遗址考古成果进行解读,展示了早期智人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丁村遗址填补了我国历史上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2022年2月,临汾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并将“打造博物馆之城”列为年度重点工作。2023年3月,省政府提出,支持临汾等四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项目将重点建设陶寺遗址公园、中华尧舜文化传承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该项目主体工程目前已完成,陶寺博物馆计划今年9月对外开放。

位于曲沃的晋国博物馆以晋文化为主线,打造晋国历史文化展、晋侯墓地遗址展、“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三个亮点,铺陈着晋国六百余年的风云历程及璀璨的礼乐文明。目前,该博物馆提升、扩建工程已完成整体展陈提升方案设计。

侯马市晋国古都博物馆分3个展厅,集中展示着晋国新田文化。侯马晋国遗址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核心构成盟誓遗址出土1000余片盟书。记者从侯马市文旅局获悉,该市已启动实施盟誓遗址公园项目。

站在历史的沃土上,临汾市以文物保护利用描绘着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画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电商世界 关于网站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0- www.dssj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商世界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邮箱:bgm1231@sina.com